记氏

历史来源

记[记,读音作jié(ㄐㄧㄝˊ),不可读作jì(ㄐㄧˋ)]节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朝大禹后裔末王桀,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天工开物》记载,远古夏王朝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启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廑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发十八、桀十九。
  夏王朝至末帝桀,史称夏桀,名履癸,小字记九。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国君之一。其实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就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桀在征伐有施氏部落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便昼夜与妹喜及宫女们饮酒作乐,弃国事而不顾,引起诸侯国合民众的极大不满。于是,四方诸侯纷纷反叛,使夏桀的处境十分孤立。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汤乘机发兵伐桀,两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一说在今河南封丘)展开大战,不满夏桀德行的夏军当然大败,夏桀仓皇出逃,终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夏王朝由此灭亡,史称“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战争,也是夏、商、周三朝的第一次更迭。
  夏朝灭亡后,汤建立了商王朝,迁夏桀的后裔至中原,以便牢控。那些后裔建立了小城以居住,又以夏桀之字“记”为姓氏,称记氏,读音仍作jié(ㄐㄧㄝˊ),今河南省嵩山脚下还有他们当年居住的记氏城遗址。
  到汉朝时期,汉军中即有记氏将领,随大将军卫青击溃北匈奴后,入驻敦煌,后镇守敦煌郡、凉州。当时,在敦煌地区的汉人氏族之一便主要是因任官的契机而迁入,而后留居下来的,包括一些镇守征战于该地的武将,如记氏、翟氏、孔氏、曹氏、罗氏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古倭奴国刘汉王族的后裔高丘氏分支高山外记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今大致位于日本列岛的正中部的岐阜县飞驒地区,险峻的丛山中穿延着道道狭长的山谷,座座村落散布其间。其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即为高山盆地。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及昼夜的温差较大。每当冬天大雪到来之际,天气非常寒冷,有时最低温度达-15℃。而在夏季,这里虽然日照充足之日居多,但由于湿度较低,使人感到非常凉爽。不过,夜间很凉,睡觉时需要盖上被子。飞驒地区群山环抱,东部的乘鞍岳、穗高岳及枪岳;西部的白山;南部的御岳山,其海拔高度都在三千米以上,风光明媚之所随处可见。
  飞驒地区有人类活动的记载始于绳文时代(公元前6000年以前),遗迹很多,由此可使人联想到当地的文化起源久远。
  距今大约一千三百五十年前的日本“大化革新”时期,纳税制度得以确立。但由于飞驒地处山区,可资缴纳的米、谷物及纺织品很少,因此,作为替代纳税的一种形式,飞驒地区每年派平民赴首都工作二百五十~三百天。这些人在首都主要从事建造宫殿、大门及寺院时的木工作业。飞驒每年派出的工匠大约一百名,他们以双手创造出诸多建筑杰作。不过据说,其中有人因不堪工作的辛劳而逃走。纵观日本历史,著名寺院的修建者中,飞驒工匠之名频有所见。工匠们返回家乡飞驒后,在三佛寺废寺等飞驒地区古代寺院的建造中,充分发挥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特长。飞驒工匠的精湛技艺,作为传统工艺的精华,在当地一直延续至今。
  唐朝末期,中原战乱,有中原人士避战祸迁逃至扶桑生息繁衍,后随倭国习俗,改为日本姓氏为高丘氏,亦称高山氏,其庶支加称“外记”,合称高山外记氏。

分布
  今甘肃省敦煌市,台湾省的桃园、苗栗、台南、花莲、台东等县,均有记氏族人分布。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