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氏

历史来源

死姓简介
  据学者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死姓的起源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袁义达说,「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後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调查中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於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袁义达说,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二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
  此外,袁义达指出,在这次姓氏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袁义达举「三小姓」倒数第一的「难」姓为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裏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後,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有韩国人士表示,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後,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
  倒数第二的「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𠒁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𠒁(𠑾)、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𠒁氏(𠑾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
  在古代,“𠒁(𠑾)”字就是“死”的古体字,因此,𠒁氏(𠑾氏)就是死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39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𠒁氏(死氏)与大多数鲜卑民族一样,皆逐渐融入汉族。隋、唐以后,有𠒁氏(𠑾氏、死氏)族人嫌其姓氏用字不雅,遂改为谐音的思氏、肆氏、𦉭氏、亖氏等,但原本的𠑾氏(𠑾氏、死氏)仍世代相传至今。其后,肆氏、𦉭氏、亖氏皆简化为四氏,世代沿传至今。
  按:近有学者认为死氏是由“自𠒁独膊氏”复姓演化而来,这是错误的。自、𠒁(𠑾)、独、膊分别是鲜卑拓拔部中各自独立的四个小氏族部落,不是一个复姓部落。

迁徙分布:
  死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族人皆融入汉族,但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中,死氏在“难氏”、“死氏”、“山氏”这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数第二位,人口总数在千人左右,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不过,死氏人口虽然稀少,但郡望却多,多以平城、代北、洛阳为郡望。
  按:
  按本书(《中华之骨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姓氏渊源略考》) 的调查结果,其实中国大陆上的“三小姓”,应当是“ヽ氏”、“乭氏”和“ㄧ氏”。当然,随着姓氏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三小姓”的排行可能还会有所变化。
  有关倒数第三位的“丨氏”, 本书已经在前面“0683 姓氏略考-丨姓”中简单介绍了,人口百余,今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信阳市息县一带;另外两个倒数第一的“ヽ氏”和倒数第二的“乭氏”,将在以后分别介绍。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