鬯氏

历史来源

鬯[鬯、畅、𥠴,读音作chàng(ㄔㄤˋ)]←“鬯”的古体字“𥠴”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所设鬯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易·震卦》所指:“鬯,香酒,奉宗庙之盛也。”
  鬯,是一种香草,在酿制酒的过程中,以“黑黍曰秬,酿以鬯草”,其酒具有十分香洌之味,多在周王朝及整个春秋及战国初期王朝或各诸侯国用来祭祀,这种酒就称作“鬯酒”,是王室专用的酿酒工艺。
  专门酿“鬯酒”的坊工及其管理者,称鬯人,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鬯氏、𥠴氏。
  “鬯”字在古代与“畅”字通假,因此有称畅氏者,实为鬯氏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鬯弓匠,属于以职业称号为氏。
  鬯弓,即弢弓,也就是装弓、弩的套子,亦称弓匣、弩匣。
  古代鬯弓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要依据不同的弓型、弩式进行“量器而制”,有精巧轻便的皮制鬯弓、美观大方的木制鬯弓、简洁实用的柳或竹编制鬯弓,甚至还有帝王将相专用的精美金银雕制鬯弓,以及密缝纳制装饰堂皇的丝绸鬯弓等。鬯弓既要保护弓体和弓弦不受雨淋及损伤,还要装载至少十支箭并便于携带,因此工艺要求很高。
  专门制作弓匣的工匠,就称鬯弓匠,历朝历代皆有专门的司职衙门负责管理,其后裔子孙及弟子中,有以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鬯弓氏、弢弓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鬯氏、弢氏。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隐世高士”之后裔子孙中,有取“隐弓于鬯”之义,称为鬯氏者,孕意为“宝剑总有出鞘日,良弓必有离鬯时”,秦汉之际助刘邦夺得“楚汉之争”最后胜利的著名谋士韩公子张良,以及在东汉后期助刘备夺得“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就都曾自称“鬯人”,后史书记载嫌笔画繁琐,就写作“弢人”,其意相同。
  至于另外的那些隐士之后在以后其“弓”是否出“鬯”,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个渊源:源于狄族,出自战国时期北狄民族中的鬯工,属于以职业称号汉化为氏。
  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鬯,匕,所以扱之。<易>曰:‘不丧匕鬯。’”
  鬯,是一种小型的匕首,直身,无槽、单刃,多为女子或王族贵胄佩带,做以取食、防身之用。扱,就是非常容易插入的意思。
  鬯工,是战国时期的北狄、后来的匈奴民族中专门制作小型匕首的工匠,今西北少数民族保安族中仍保留有其传统的制做工艺,为纯手工制作,所制小刀就是著名的“保安刀”,其本民族语称“波日吉”,汉名就是“鬯匕”。
  保安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王朝在今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的西山建立保安堡,以镇西陲,“保安”之称是由地名演变为族名的。
  保安族制做的鬯匕古朴大方、简洁实用,钢度优良,决不花里胡哨。鬯匕(保安刀)与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蒙古族的蒙古刀齐名,号称北方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
  鬯工的手艺世袭相传,清朝以后也逐渐收徒,其后裔子孙及弟子中,有以职业称号为姓氏者,汉化称鬯氏。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