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氏

历史来源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传说,出自黄帝时代仙人广成子所居洞府,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厂氏,相传是上古仙人广成子的后代。
  广成子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仙者,隐居在崆峒山的石室中,曾向黄帝介绍过养生之道。在上古时代,山边有岩石突出覆盖且人可居住的地方,叫作“厂”,后广成子的弟子门徒遂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厂氏。
  传说中,广成子的后裔子孙有在殷商末期为大夫者,因上谏而得罪纣王,纣王怒欲杀之,被王叔比干所劝阻。
  之后,纣王愤而去其姓氏之头,即“厂”字之首“丶”以代之,不许再称“厂”,此后该支厂氏就变成了厰氏。当时籀文(刻在竹简商的古文字)“厂”字的简笔为“厈”,因此,“厂”、“厰”、“厈”三文同字,厰氏又称厈氏,1955年简化字为“厂”,读音为呼旱切,即读作hàn(ㄏ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佛族,出自唐朝时期的灭佛运动,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唐朝时期,发生了被称为“会昌法难”的历史事件,即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和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的灭佛运动合称“三武之厄”。
  唐武宗李炎,生于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农历6月11日,本名李瀍,临死前十几天改名为李炎。在位时间从公元840~846年为期七年,终年三十三岁。
  唐武宗在位期间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就是“灭佛”。由于唐武宗当政的年号为“会昌”,因此其进行的灭佛运动,在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
  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农历10月起,唐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这期间有个僧人自称能够做“剑轮”并能打败敌军,唐武宗准许他试做,结果僧人不能做成,就把他杀了。此后,唐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农历2月,唐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
  到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四十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五十岁以下,很快连五十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唐武宗的大规模灭佛举措,天下一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六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
  唐武宗的灭佛运动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客观上增加了大唐王朝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会昌法难”之中,众多的僧子庵民被迫还俗,从事正常劳作。佛徒无姓,其中有相当多的僧人又不能回复原俗家姓氏,因此以佛居“庵”的古字“厂”为姓氏,称厂氏,简笔字即厂氏,读音作ān(ㄢ)。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