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天

纪念馆:www.xettw.com/TT795547239
本馆由[ 毛毛]创建于2024年03月31日

追忆有天在铁道科学院的岁月—————铁 兵

发布时间:2011-03-30 08:42:24      发布人: 毛毛

  读了鲁文“回眸”及施文“相遇”两文,感慨良深!它使我回忆起50多年前有天在铁道科学院的岁月。时间虽如流水般地逝去,他在铁科院的时间也不长,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但其人和其事在我的脑海中却记忆犹新,有如昨天。

  记得有天是在1955年毕业被分配到铁科院水工水文研究室的。当年的铁科院是铁道部唯一的研究院,条件好、待遇也好,每年本人及一位亲属还有免费的火车票。水工室一些研究内容也算没有脱离他的专业,但服务对象却不同。他的愿望是要建设比当前苏联的古比雪夫水电站还要大的水电站。

  在屡次要求调去水利部门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他也只好上班时尽心做好为铁道服务的本职工作;下班后,学习水利科技知识,以便为以后调回水利部门打好基础,并尽可能让两者结合。他研究泥石流、翻译及由铁道出版社出版的“泥石流及其散布地区的道路设计”一书。

  他到铁科院不久,就被派去当时南京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为全国水利部门培训实验的学习班学习。他在班上被选为学习委员,课余还帮一些同学补习俄文。

  在南实处的学习期满后,铁科院要他留下继续学习。起初南实处以他们任务忙、无暇照顾为由拒绝,但经不起铁科院的坚持(南实处由铁道和水利两部共管)。在此期间,有一工程的动床试验因缺乏该河流的流速资料而进展困难,有天设法解决了。这时,他们才认识到有天的价值!关于此次的研究成果,有天事后整理成文发表在“水力发电”杂志1957年第5期上。

  1956年当有天还在南实处学习时,铁道部苏联桥梁专家伊万诺夫要去视察大西南线路。铁科院决定派他跟随前往,以便就近向专家学习,但此时南实处不放他走。最后,还是铁科院连发3封电报南实处才放人。大家笑称:“3道金牌”把有天要回来了。

  伊万诺夫专家出行是有专列的。随同人员除了有天是刚出校门的菜鸟外,其他都是资深的技术人员。记得当时有从苏联学成回来的安宝桐。由此事及让他留在南实处多学习可以看出,铁科院对他培养之深切。

  他们每到有铁道设计院的地方(如武汉等地),专列都要停下,接受咨询。专家虽然带有翻译,但有些技术问题他们翻译不了,这时有天就义不容辞地从旁帮忙。最后,专家干脆撇下他的翻译,让有天当他的翻译。有时一些技术人员请教的问题他认为无需他来解答,就叫有天回答。那些人还以为是专家的意见。

  那次出行时间不短,和专家接触也多。回来后,他说了一些有趣的事。                                                                                                             一次专家问他:“张,这本书你看过吗?”他回答:“没有!”     “哪本书呢?”他回答还是:“没!”                                               专家被他弄糊涂了,“怎么这么多的书(桥梁方面)你都没看过?”                                                                                                   这时轮到他问专家了:“您以为我是学什么专业的?”                     至此,专家才知道这个一路上帮了他不少忙的人,竟是个“外行"。回京后,专家夫妇还约他见面。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各行各业都纷纷制定规划。铁科院也不例外,制定了“铁科院12年远景规划”,并翻译成俄文,送苏联铁道部门审查。这份文件的中译俄工作就是有天完成的。译文完成后,有天回母校(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请俄文老师(当年都是俄籍老师)审查。老师很惊讶:我们的学生还有这样高的俄文水平的?殊不知他是哈工大培养的。

  同年秋天,中国科学院首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这是建国以来首次招生,而且全国只有中科院一家有资格招。从1949到1956年水利专业的毕业生累计有多少人?报考的又有多少人?而且听说南实处的“四大金刚”(都是些资深的工程师)也要报考。无论和前者或后者相比,他都是资厉最浅的,但他还是满怀信心地报考了。因为这是他要回到梦寐以求的水利部门实现他的水利梦的最好的机会。

  他原先的志愿是希望往水力学研究方面发展。因为他觉得结构理论已经很成熟了,而水力学则多是经验公式,他希望能从理论去证明。可惜的是,这次刚从美国归国的水力学专家林秉南先生没有招生。因此,他只好报考当时中科院水工研究室主任张光斗先生的水工结构专业。经过多轮的淘汰,他终于如愿地被录取了,而且是该专业仅取的一名!

  当时水工室在清华大学办公,学生也住在清华。入学后,他仍未放弃对水力学的研究。他请教于林先生的时候比他的导师还多。林先生很爱才,也很器重他,对他说:“水工结构就是水力学加结构。结构方面有张先生指导你,水力学方面我带你”。在林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有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原先所设想的“溢流坝水力特性的研究”一文完成了(林先生还安排龚振瀛配合做实验)。林先生对此文评价很高,并推荐给“水利学报”。“水利学报”经审查后,给有天发了准备发表的通知。但人算不如天算,随着不久有天被划右派,此文也就被雪藏了。直到1963年水科院出版《科学研究论文集》,托龔振瀛的福,此文才得以重见天日。但这已经是6年后的事了。从林先生对他论文的指导、派人协助做实验到推荐给“水利学报”发表,可以看出他的爱才、惜才、甘为人梯、义务替别人指导研究生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是一位多么可敬的学者!有天每对人谈及此事时,都心怀感激。因为现在像林先生这样的学者,不多了。1962年高速水流会议在长春召开,听龚振瀛说林先生还打听有天的下落。他对当时的所谓右派,不但不像一般世俗的人那样冷落和歧视,反而还很关心。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止,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说现在高考各省市考头名的都叫“状元”的话,那么,有天才是真正的“状元”!因为他是全国水工专业唯一被录取的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状元”在研究生考试中数学竟不及格!

  事情是这样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天,他有些怯场。上午考的是数学,有一道题他被卡住了。他当时心一慌,不会想等其他的题做完再回过来解决它,反而心慌忙乱的死扣那道题。等那道题做完,剩下的题虽然会做,但时间已不多了,没法做完。下午,水工结构的考题是:用任一方法推导重力坝的应力分析公式。吃一堑长一智,他不再怯场了。时间对他是足够的,他先用材料力学方法推导;再用弹性理论方法推导(弹性理论不是他的必修课)。俄文考试对他来说更不在话下、力学考试成绩也很好、哲学考试则是在近2000名考生中得的最高分。因此,虽然数学不及格,也不影响他被录取。

  入学后,张先生对他的数学不及格一事感到不可理解。问他:你的水工结构、力学都考得那么好,为什么数学会不及格?他无言以对,不好意思说他怯场。张先生接着告诉他:沈阳有位姓萧的,考得也很好,只是限于精力,没想多带。

  在有天报考研究生的同时,铁科院也考虑他本人志愿要求搞水利,终于同意放他,但认为他适合到中科院(水工室)做研究工作,不同意给水利部门。铁科院主动派人去和中科院联系。当时正是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干部奇缺(关内本该1954年本科毕业的都提前1年毕业),还有人送干部上门?中科院人事部门也感到奇怪,但看了他的档案后,决定接受。后来却发现这个“张有天”名字似曾相识,于是再查档案,果然,此人在报考研究生的名单中。此时他已经过几轮淘汰过关,最后很可能被录取。于是他们通知铁科院调动工作暂缓办。因为如果他早来了,以后录取研究生怕别人误解,以为录取走后门。所以有天即使当年没考取中科院研究生,也会成为中科院干部的。如果是后者,不当研究生就不会住在清华,也就可能不会有那20年的厄运;或者如果虽有那20年的厄运,而他对事业不那么执着,那么,他可能也不会那么过早地离开人世!

  不过,现实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如今他已远去,去到那遥远的地方,继续他的水利梦!                                                                                                           现在我所能做的只有为他祈祷,希望他安息,也 希望他能感受到我对他的怀念和关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感人至深!


    写信时间:2011/09/06 11:05:35